2013年8月25日英國《每日郵報》發(fā)布了一篇關于美國紐約摩根斯坦利兒童醫(yī)院購買了一臺以海盜為主題的卡通CT掃描儀的報道。身披卡通海盜船圖案的CT機配合室內墻繪,一時間吸引了國內各大相關媒體的眼球,成為兒童醫(yī)院形象設計的典型案例。
海盜船CT的產生并非設計者的一廂情愿或者心血來潮。要說做核磁共振這件事情,對大人來說是一件非常簡單的事情,既不會產生疼痛又不會有任何不良反應,然而,對兒童來說就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了。兒童對陌生事物的恐懼感是與生俱來的,在他們看來,CT機這種伴隨著病痛而來的神秘機器,給予他們的是未知的恐慌。恐慌如同遮蔽陽光的烏云,使科技造福人類、拯救生命這原本美好的事情,變得有些糾結。
最早意識到想要驅走這團烏云的是為GE工作的醫(yī)用成像設備設計師道格?迪茲(Doug Dietz),也就是CT機的發(fā)明者。他一直為自己的工作能拯救生命而感到驕傲,但他在醫(yī)院觀察機器的實際使用時卻看到了讓他吃驚的一幕:一個接受檢查的小女孩被嚇哭了。而且道格沮喪地發(fā)現,這種情況非常普遍,醫(yī)院近80%的兒科患者需要服用鎮(zhèn)靜劑才能做核磁共振。這讓道格備受打擊。
當然,醫(yī)院為此也感到十分的頭疼,他們要花大量的人力物力去解決兒童不配合檢查的問題。常用的服用鎮(zhèn)靜劑的方法也會帶來很多不良的影響,特別是對于發(fā)育期的兒童來說更是不得已而為之。
如何驅走恐懼的烏云是關鍵。幸運的是,道格當時正在斯坦福設計學院學習。他知道了關于設計性思維、同理心,以及反覆運算的原型設計,他運用了這些新知識重新設計了掃描檢查的全部體驗。他把核磁共振檢查變成了孩子們的冒險歷程:請專業(yè)人員在墻上和機器上畫上兒童普遍喜歡的圖案;他還請懂孩子的人對醫(yī)務人員重新培訓,他們用孩子能聽懂的語言為孩子們解釋噪音和檢查艙的運行,并配合設計的場景指導檢查流程,在孩子進入CT機時他們會對的孩子說“好了,你現在要潛入這艘海盜船,別亂動,不然海盜會發(fā)現你的”。被大多數大人看作幼稚的情景設計對孩子來說卻非常適用。幾乎8成的兒童患者會主動選擇海盜船CT。最為戲劇化的結果是一個做完檢查的小女孩她跑到媽媽那兒說 “媽媽,我們明天還能來嗎?”
通過設計,孩子們把一直被認為是嚴肅、恐怖的醫(yī)療檢查當成了一次游戲,他們以更為主動和愉快的心態(tài)積極配合醫(yī)療檢查程序。摩根斯坦利兒童醫(yī)院,放射科的主任醫(yī)生Carrie Ruzal-Shapiro在提及海盜船CT機帶來的變化時說道:“這里沒有恐怖的海盜,而是可愛的海盜,看上去就像好奇的喬治里的世界,小病人也反響熱烈,醫(yī)院對他們來說就不那么可怕了?!?/span>
據了解,自2013年8月投入使用后,該CT掃描儀的反響比較樂觀。護士說,真正的檢查過程雖然僅有1分鐘,但是準備時間卻長達10至15分鐘,對孩子們而言并不輕松。接受檢查的孩子情況不一,重者罹患癌癥,輕者患有骨折。因為有了生動有趣的設置,檢查身體的過程變得仿佛一場童話冒險。因此需要服用鎮(zhèn)靜劑的孩子從80%降到了10%,醫(yī)院不用一直找麻醉師了,每天可以做的檢查數量增加了,貴重的醫(yī)療機器得到了輕松而高效的利用,對于醫(yī)院來說這無疑是具有非常現實的意義。
結合海盜船CT機案例,回歸設計本身,我們注意到兩個關鍵點:一是設計的需求,即需要解決某個問題。毋庸置疑CT機的發(fā)明者和醫(yī)院都迫切需要解決兒童在CT檢查中因對機器的恐懼而產生的不配合的問題。二是設計的方法,即通過何種手段來有效解決問題。CT機的發(fā)明者提出了從“形象”入手,首先改造了CT機的外觀形象,將之變裝成海盜船,作為場景的主導形象;醫(yī)院有效配合,通過CT室內墻、地面裝飾,構建輔助場景,作為從屬形象,兩者搭建了相對完整而全面的場景硬件設施。接下來“行為”上場,醫(yī)務人員配合場景設計引導兒童一步步踏上神奇的冒險之旅。整個設計恰當地利用了“形象”與“行為”相結合的方式成功地將原本枯燥、乏味、籠罩著“白色恐怖”意味的CT檢查過程包裝成一次探險之旅,不但驅散了恐懼的烏云,更使得兒童在檢查過程中的質量和效率都得到提高,讓CT室的上方陽光明媚。
由此可見,設計的發(fā)生必然伴隨著問題的出現或預見,正確地認識問題,勿忘初衷,客觀地看待設計,才不會在不斷探尋設計方法和形式中本末倒置,失去應有的作用;形象的設計也不是孤立存在的,它需要一些相應的配合。而所謂形象設計應從客觀受眾的心理、喜好出發(fā),以“同理心”為指導,客觀地評價設計的合理性,避免一味尋求藝術性以及迎合個人喜好。